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研咨政 >> 科研成果

"三线精神”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

  • 文章来源:《攀枝花日报》发布时间:2021-07-07访问数:0
  • 文字大小:TT

  李 常

  三线建设作为特定历史时期党领导的各项国家建设,所形成的三线精神在今天依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三线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国家建设而形成的宝贵财富,既能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又能给予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丰富的精神动力,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

  一、三线精神的时代内涵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为应对国际形势变化的隐患,改善西部地区工业基础薄弱,我国开始了工业布局的区域性战略大调整。在党和国家“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全国各地400多万工人、知识分子、科技人员来到祖国西南的深山峡谷,在1964到1980年间建立了1100个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支援并巩固了西部建设和国防基础。在此期间形成了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胸怀全局和忠诚担当的无私奉献精神、精诚合作和鼎力相持的团结协作精神、攻坚克难和奋发图强的勇于创新精神,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精神典范,也是新时代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三线建设所处区域的自然和物质条件极其艰苦,三线建设者们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定建成三线工业基地的理想信念。在物资匮乏、技术落后年代,在一片荒芜之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建设,一切的依靠就是坚韧的意志和自己的双手。在党中央的部署和号召下,三线建设者抱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干劲,继承和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战天斗地,艰苦创业,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开工建设了1000多个大型项目,建成了40多个大型生产科研基地和8000 多公里的铁路干线,形成了许多像攀枝花这样的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和工业基地,在祖国的西部地区迅速崛起。三线建设是新中国经济建设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为我国广大内陆地区的工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2、胸怀全局、忠诚担当的无私奉献精神

  根据党和国家三线建设的布局原则,支援三线建设的各阶层、各类技术人员、工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放弃城市舒适的生活,从一线的东南沿海和二线相对发达的东部、中部地区迁往西部地区,怀着为国争光的崇高使命感,舍小家为大家,舍小我为大我,齐聚荒凉落后的大山深处,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只为心中国富民安的理想信念。建设者们不惧怕条件艰苦,不在乎技术落后,不计较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天当罗帐地当床,雨水就是大澡堂”“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是建设初期三线建设者日常生活的全部写照。“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同帝修反抢时间,试看天下谁能敌”反映了三线建设者们乐于付出、甘于奉献、争创一流的乐观进取心态。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和各行各业,他们怀着“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体现了三线建设者的默默无闻、义无反顾的无私奉献精神。

  3.精诚合作、鼎力相持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线建设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党和国家持续性最长的宏观性规划建设,充分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中央政府决定以西部地区为建设重点,从人力、财力和物资设备投入上给予政策支持,国家新建项目大多要摆放在三线地区,沿海企业要逐步搬迁到内地。1964年至 1970年,有500个项目和2万台套设备从一线搬迁到三线,同期从一线迁出的职工将近20万人。在攀枝花的建设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建设攀枝花,全国各行各业积极响应,一声令下,要人给人,要物给物。全国除了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参加和支持了攀枝花的开发建设。可以说,没有党和国家号召下形成的举国之力,就不会有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没有攀枝花这座现代化城市。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政府各部门的统筹协调,一线省市的配合支持,各大企业厂矿的支持合作,广大一线职工的积极参与,在党和政府的统筹下群策群力,形成了三线建设的强大合力,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和制度优势。

  4. 攻坚克难、奋发图强的勇于创新精神

  三线建设在我国历史各个时期均无例可循,需要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胆识。因此,党和国家在规划三线建设整体布局以及三线建设者们在建设过程中呈现出了创新进取的精神风貌。三线建设本身就是思想创新的产物,从战略决策、组织实施到项目的科技攻关,整个三线建设也体现了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厂址整体规划布局中,攀枝花钢铁基地的选址既远离了人口密度大的区域和大中城市,又遵循国家的布局原则,同时又在“近矿、近煤、近水、近林”资源丰富的地区,践行了党和国家关于三线规划“大分散、小集中”的思想。改革开放之初,三线企业为适应市场化的潮流,在解放思想中充实、改进、完善自我,依靠军转民、深化内部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新生,赢得持续发展。

  二、三线精神的时代价值

  三线建设时代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三线精神却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激励着广大三线地区乃至全国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三线精神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品格风范、心理情感和文化传统等精神因素的总和,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指导伟大的实践。在三线建设阶段,爱国主义就体现在加强战备、遏制战争、保家卫国三个方面。三线精神作为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主要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工业建设时期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自强不息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必须传承和挖掘的宝贵精神资源。

  2、三线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素材

  三线精神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的三线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工业建设和国防建设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重要精神形态,是三线劳动人民带着全国人民的希望,怀着满腔热血,努力奋斗、不求回报中迸发出来的。三线精神所蕴含的重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脉相承的共性基础,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大作用。大力弘扬三线精神,就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勇于自我革命,发扬“三线”建设者身上那部分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和集体观念,弘扬三线文化,激发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文化的活力,早日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任务。

  3、三线精神是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范本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保持党团结统一的重要思想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十九大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面对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我们在发展模式、国家治理、意识形态和党的建设方面依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三线精神,渗透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光辉,饱含着三线建设者浓郁的家国情怀和崇高集体主义精神。三线精神使全体人民、广大党员干部切实认识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全国支援三线,共同建设三线。三线建设没有国家的领导、推动和协调,是难以进行的,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同时也使人民群众、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只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和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对三线精神的学习和理解是党史学习的重要内容,能够极大地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更加坚定为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奋斗终身的信念和决心。

文章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