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定位
- 文章来源:《攀枝花日报》发布时间:2021-04-14访问数:0
- 文字大小:TT
□ 李 常
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历史问题、把握历史规律,正确认知人民价值,自觉树立人民史观,坚守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决定人民理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阐明了一个真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内在包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总依据。
一、“六亿神州尽舜尧”:党史中深蕴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纵览百年党史,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党史中蕴含的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真正明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基所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社会发展主体,社会的全部财富都是由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创造的,社会存在是以人的生产实践为前提的。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遵循人类社会基本发展规律的能动进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基于人民对于改变内忧外患的国情的梦想与希望,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领导人民进行了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荡气回肠的革命历史实践;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基于人民对满足物质文化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实践;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基于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实践。所以归根结底,人民是贯穿整个社会历史的主线和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根本原因在于共产党就是为人民利益而产生的政党,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在任何时候都不忘其初衷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自诞生之日起就明确了党的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使中国人民获得翻身解放。毛泽东创造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是贯穿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要经验和法宝,并嘹亮地发出了“人民万岁”的时代最强音。邓小平将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作为主要任务,鼓励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把实现人民利益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治理的各个方面。习近平继承和创新党和国家以人民为重的政治理念和执政方式,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全党在政治上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目标,这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二、“唤起工农千百万”:党史中传扬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力量源泉
党的事业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就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写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证明,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能不断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1922年在党的二大制定了《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就从组织的角度强调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要求“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1928年党的六大提出“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统一群众、团结群众于党的主要口号,加紧日常工作,尤其是城市产业工人之中的工作”的重要决断。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上提出了“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这一著名论断。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宣告:“苏维埃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毛泽东在1934年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 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坚信人民的力量、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使我们党带领人民一起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党在执政后开创了执政为民的新局面,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让人民当家作主。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邓小平将群众路线提升到决定党的生死存亡、国家的兴旺衰落党的高度,告诫全党“我们党最大的威胁是脱离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克服无数艰难险阻,不断发展壮大,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得到了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自古以来人心向背对于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无论什么年代,中国共产党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岿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
三、“无非一念救苍生”:党史中内涵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宣示:“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即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切奋斗都是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推翻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从未改变,依据人民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目标。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就像一根红线,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贯穿起来,从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提出我们做工作必须考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再到习近平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坚持了以人民的需要为需要,以人民的追求为追求,以人民的幸福为幸福,除了国家、民族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终极奥义。现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正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就是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的美好生活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文章作者:
- 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定位[04-14]
-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04-14]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时代新征程[03-07]
- 从十九届五中全会看党在国家治理中的能力素质[03-07]
- 三维视角中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