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理论学习 >> 理论动态

以疏通流动性畅通“三个循环”

  •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发布时间:2020-05-21访问数:0
  • 文字大小:TT

  经济要素的循环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市场经济稳定运行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构成经济的各类要素,生产要素、商品、货币等都要求具有较好的流动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只有人流、物流、资金流有序转动起来,整个循环才能畅通。为此,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专门强调,要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打痛堵点、连接断点”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这要求对流动性问题更加重视,进一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各类经济要素有序流动。

  流动性在经济社会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经济理论和实践活动中,“流动性”一词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货币金融领域,流动性本来的含义是指某种资产能够以合理价格出售从而转化为现金的能力,如果一种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就意味着这种资产的流动性越好。由于货币自身就是支付和购买手段,是最具有流动性的资产,因此各种层次的货币或准货币就成为金融领域“流动性”的代名词。但考察宏观经济的流动性状况,不能仅仅着眼于货币金融领域,还要分析实体经济中的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流动性状况。生产环节所需的资本、劳动力、生产资料等要素的合理流动才能促进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要素的产出效率;生产出的产品能有序地从生产领域流动到消费领域,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生产领域的循环才能畅通,社会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才能得到更好满足。

  货币流动性。货币流动性是指经济体系内货币资金的充裕程度,一般指不同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如基础货币、狭义货币、广义货币、社会融资规模等。货币流动性是经济系统流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体经济要素流动的媒介和手段。现代经济中,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没有货币就没有商品流通,经济运行就无从谈起。因此,马克思认为:“商品流通又以商品表现为货币,以货币流通为前提”。商品运动必须有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货币流动性会影响商品流通,一般来说,一段时间内货币流动性越充裕,对有效需求的支撑作用就越强,商品市场的流动性也越强。但这种影响的程度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市场状况下表现不同,甚至可能会出现整体货币流动性充裕而实体经济流动性萎缩的情形,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由流动性偏好导致的流动性滞存现象的存在。流动性滞存是指在部分货币暂时退出商品流通领域,在一定时期内不再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发挥作用,而是作为贮藏手段窖藏起来或用于金融市场投资的现象。流动性滞存的程度和宏观经济波动紧密相关。在经济增长下行阶段流动性滞存现象加重,使本已不足的总需求更显疲弱。

  商品流动性。商品流动性是指商品流通的效率或难易程度,即商品在市场上出售、交易、转让的难易程度。商品流动性越强,商品流通就越顺畅,而商品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商品生产者来说,商品的价值和利润只有通过流通才能实现,商品只有出售出去,商品生产者才能回笼资金,并用于购买新的生产要素,从而进行下一轮社会再生产。商品流通的状况制约着生产的规模,速度和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生产企业的经营状况乃至生存状况。马克思认为,销售“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对消费者来说,商品只有经流通到达消费者手中,产品才能实现其使用价值,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生产要素流动性。生产要素的流动是为了提高要素的利用效率而寻求最佳配置方式的过程。由于生产要素在地理分布上稀缺性不同,引致要素收益的差异,进而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生产要素将为了追求报酬的最大化而在不同的空间位置上发生移动。生产要素为追求效率而产生流动,要素流动的方向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发展所带来的分工和贸易,又进一步加快了要素流动。所以说经济发展与要素流动是相伴而生、互相促进的。

  疏堵保畅,让经济社会动态循环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经济下行压力,经济要素流动性方面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社会循环。具体来说,在生产领域,生产要素流动存在梗阻。原材料供应方面,由于各地复工复业和企业达产进度不一及境外供应链受限,造成部分企业生产需要的原料等不能及时到位;劳动力供给方面,由于工人、尤其是农民工尚未完全返岗,部分企业用工不足。在消费领域,物流受限和消费不足导致商品流动性下降,企业库存被动增加。在货币资金领域,企业和居民支出减少,部分企业盈利情况受到较大影响,资金回笼不畅,实体经济的货币流动性短期内出现萎缩状况。我们要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障和改善供给,有效扩大内需,推动经济要素合理有序流动,打通梗阻,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

  通过实施更加灵活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提升货币流动性。在经济下行阶段,货币流动性滞存会使货币流动性传导受阻,货币乘数降低,实体经济中的货币数量不能满足生产要素和商品流通需求,因此需要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首先,央行要通过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公开市场操作等措施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其次,要鼓励和推动金融机构增加货币信贷供给,使宏观货币流动性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再次,要疏通货币流动性传导机制,使货币顺畅流入实体经济,减少货币在金融领域空转套利。最后,制定差异化的金融支持政策,灵活运用政府融资担保、产业基金等措施,多渠道保障企业复产复工的资金需求。

  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优化提高生产要素流动性。短期内,要努力发现影响人、财、物流动的堵点,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前提下畅通劳动就业服务通道,加强不同地区之间劳务供需对接,切实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畅通物流渠道,做好生产资料运输、农产品收购等通行保障工作。长期内,要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使得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能够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有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

  通过扩大有效需求和加强产销衔接提升商品流动性。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社会消费和投资信心,导致短期内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现代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的经济,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主要受需求的支配和制约,有效需求的扩大,可以促进实体经济中商品的流动,减轻企业库存压力,保障企业的正常经营与发展。数据显示,4月制造业PMI为50.8%,环比有所改善,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汽车制造、石油加工等9个行业PMI指数高于上月,但仍有纺织、化学原料制品、造纸印刷等12个行业PMI指数低于上月,说明这些行业的生产仍然偏弱。在需求端,其恢复要慢于供给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社会的消费和投资预期是的谨慎消费、谨慎投资成为优先选择,由此带来的消费能力和意愿下降、投资减少等紧缩性经济行为直接影响经济的整体恢复速度。为此,一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和优化有效供给,提升产品质量,加快培育和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满足和引导有效需求。二要通过稳就业和稳预期提升消费信心,稳定的就业环境和良好的收入预期,可以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意愿。三要引导酒店餐饮、批发市场、商场超市等商贸流通企业积极调整经营策略,创新销售模式,挖掘消费领域新动能,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四要加强产销衔接,强化产品生产、储备、供应等信息调度,为生产者和消费者获取市场供需信息提供便利。

文章作者:武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