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准备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发布时间:2020-05-15访问数:0
- 文字大小:TT
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当前,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复工复产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但国际疫情严峻复杂、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我国发展所面对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深刻理解这一重要论断,对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应对外部环境变化需要坚持底线思维。越到重大关头,越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到有备无患、把握主动。坚持底线思维是应对危机之道,也是把握主动之道。只有坚持底线思维,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才能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造成的复杂外部环境。形势决定任务,行动决定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底线思维,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保持疫情防控成果、防止疫情反弹的任务繁重,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防控成绩,巩固防控战果,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守住疫情防控底线,把握工作重点和方向,做好“六稳”工作,着力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稳住经济基本盘,促进经济恢复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
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在全球格局深刻变化、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国内发展面临前所未有冲击和挑战的背景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统筹兼顾、长短结合,做好应对好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一是做好和外部较大风险长期相处的思想准备。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风险,应对好这些风险不可能一蹴而就,防范化解风险需要较长时间。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既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二是做好从磨难中奋起的思想准备。事物是曲折发展的,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一帆风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三是坚定信心、增强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信心,看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疫情的冲击只是短期的,不要被问题和困难吓倒。”我国经济虽然遭到疫情冲击,但我国市场规模大、成长快、潜力足,产业基础好、配套能力强、劳动力充裕,经济体量大、资本实力强、内生动力足,这些支撑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因素没有变。我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控制住疫情,为恢复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
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工作准备。应对好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根本动力在国内,基本原则是着眼长远、守好底线。只有坚持底线思维,守好最关键的底线,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推动中国发展的航船继续扬帆远航、行稳致远。一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越是外部不确定性多,越要把握好自己手上的确定性。短期看,需要做好复工复产达产工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扩大国内消费、提升产品质量、恢复产业链条等方面出实招,助力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正常。长远看,需要把拥有14亿人口、世界上最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国内市场潜力更积极地释放出来;在完善供应链、弥补科技短板上,采取更加有效管用的措施。二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失时机推动改革,加快各方面体制机制建设,特别是在加强市域社会治理、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深化改革,提高应对风险挑战冲击的能力,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三是继续加强国际合作。一方面,同世界各国分享疫情防控经验,为各国疫情防控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同各国一道共渡难关,充分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防止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维护好我国对外开放大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笔:李志勇)
文章作者:李志勇
-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科学内涵与相互关系[05-15]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呼唤“术语的革命”[05-15]
- 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准备[05-15]
- 习近平在山西考察时强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乘势而上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05-13]
- 攀枝花市仁和区委党校“三聚焦”推进“三争三比”竞赛活动 [05-12]